你不知道的专利史:专利代理从香山起步
早在1980年1月14日国务院转批《关于我国建立专利制度的请示报告》时,就明确提出了建立专利制度必须抓紧做好的四项工作,其中的第三项就是建立专利代理机构。
而在建立专利代理、培养专利代理人方面,这时在中国最出名的一个词,则是“香山班”。这是对中国接受第一代专利代理人培训学员的称呼,至于这个名字的由来,还得从1984年6月上旬在位于北京市西郊香山附近的北京军区炮司招待所举办的中国专利局第一期专利代理培训班说起。
随着专利法在1984年年初颁布,距离专利法正式实施只有不到一年的时间了。各类人员准备工作都在有条不紊地进行着。但专利代理人的匮乏,却是此前没有预料到的。为了尽快培养一批可堪重任的专利代理人才,专利局在香山开办了第一期专利代理培训班。
正是在这批学员里,来自国务院各部委科技局或情报所、各省、市、自治区科委或情报所、国家教委所属重点高校,以及中国科学院所属研究所各单位的250余人有幸参加。这批学员中,大多是40岁左右的中青年,他们大多是本单位科研、管理的骨干,也有一些参加工作不久的年轻人。
偌大的礼堂内坐满了众多渴求知识的莘莘学子,大家怀着好奇与激动的心情,对接下来为期一个多月的学习生活充满了期待。会议开始前,黄坤益应邀为这些学员进行了动员讲话,他从专利代理人在专利申请中扮演的重要角色、专利代理人应该具备的素质和能力,以及中国专利局目前筹备工作的开展情况等与台下学员进行了分享。
整个培训班的课程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主要邀请曾经出国学习的老师讲授专利法的一般知识。田力普、文希凯、胡佐超等这些有着“留洋”背景的老师分别从发明专利的实质审查及案例分析、专利基础知识、发明专利的申请和审查程序等方面向学员们讲授。
第二阶段主要讲授的是如何撰写专利申请文件,并结合实际范例进行分析。撰写是专利代理人的一项基本功,学得好不好将直接决定专利代理人的水平。
在通过第三阶段的各门课程考试后,所有学员均顺利过关,获得专利局颁发的结业证,并有幸成为我国第一批专利代理人。在这里,他们不仅学到了知识,收获了友谊,更亲身参与并见证了中国专利代理行业的起航。
(注:本文由知了网根据知识产权出版社出版的《创业维艰—国家知识产权局(中国专利局)创建史话》整理而成)